律师视点

曹惠良、蔡美娟:发展新质生产力之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逻辑解读

2024-10-14

  一、概 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度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战略,不仅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且当前海洋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及现状,并结合中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以把握当前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逻辑。

  二、世界海洋经济的主要历史脉络

  海上贸易的源头可追溯至腓尼基人,他们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通过占领岛屿上的军事基地、控制贸易航线,腓尼基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但由于未能形成持久的文化影响力,后战败于陆权强国罗马,最后消亡。

  威尼斯的兴起则得益于其在地中海贸易中的免税特权,以及其强大的海上力量为贸易安全提供保障。然而,奥斯曼帝国依靠陆权国家所拥有的强大资源、人口支撑,不断发展自身海权,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海权与陆权国家之间的资源、规模、影响力差异逐渐显现,加上葡萄牙开辟新航线,威尼斯的海权地位逐渐衰落。

  葡萄牙开创了直达东方的海上贸易,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建立了横跨四大洲的商业网络,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是其崛起的重要底色。但由于原始财富积累未能继续有效推动本土技术和生产力的更新,葡萄牙海上霸权被后来居上的荷兰和英国取代。

  英国的海上霸权发端于海盗劫掠,在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凭借海外殖民地提供的原始资料,迅速积累资本,推动了工业革命,迎来了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

  相较之下,中国作为传统的陆权国家,国土面积广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形成了深厚的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尽管中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对海洋的伟大探索,在造船和航海技术上一度领先世界,但因“海禁”和“闭关锁国”等政策,逐渐落后于同期的其他海洋强国,国际竞争力也日渐减弱。

  三、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概述

  宏观层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引用的报告数据,全球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就海洋经济发展规模看,中国、美国、欧盟属于第一梯队,海洋经济体量较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属于第二梯队[1]。研究显示,未来,海洋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扩大,全球海洋经济重心将不断向亚洲转移。

  产业层面,美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矿产、船舶建造、滨海旅游及海洋交通运输六大领域持续发力;中国的支柱产业则主要包括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渔业;澳大利亚拥有完整的海洋产业链,海洋科技也相对发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英国在船舶研发与设计、航运保险与仲裁、船舶租赁与融资等服务性产业以及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教育业等新兴领域在占据全球领先地位[2]。根据研究数据,预计到2030年,海洋旅游、近海油气勘探和生产、港口活动将占全球海洋经济产出增加值的约64%[3]。

  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出增加值结构预测(单位:%)(数据来源:OECD《海洋经济2030》)

  根据TRADING ECONOMICS的数据,自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持续保持贸易顺差[4]。2024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同比扩大8.6%,主要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美国[5]。其中,国际海运承担了中国95%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量,2023年中国外贸海运量占全球海运量的30.1%[6]。外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对海洋运输的需求,也进一步带动了国内港口建设、造船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规则层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全球海洋经济的基本法律文件,与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有关海上安全、便利海上运输等相关公约,以及其他国际条约、各国国内法或政策等共同构成了全球海洋经济的规则体系。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内容涵盖了领海和毗连区、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闭海或半闭海的等概念及相关权利,并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内容,是各国开展涉海活动的基础依据。

  四、中国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规定,从领海基线起200海里内,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建造人工岛屿等权利。虽然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但其海上邻国众多,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彼此间的距离均不足400海里[7],这一地理特性潜藏着纠纷和争端。自2010年以来,中国周边海域的摩擦和争端事件逐渐增多,如中菲黄岩岛对峙、日本决定钓鱼岛国有化,以及菲律宾单方就南海争议提起仲裁等,周边海域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远海资源的开发与探索。

  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智库平台的数据,近三年来,美军每年在南海实施近1000架次的大型侦察机空中抵近侦察,同时,航母打击群和两栖戒备群频繁进入该地区,核潜艇等高精尖武器不断出现[8]。美军不仅有空中侦察以及所谓航行自由行动等行为,更通过联合军演、军售等手段,拉拢周边国家介入南海事务,不断增加其军事存在和影响力。从最早的岛链封锁,到“重返亚太”“印太战略”,包括一直以来的台海问题,美国对中国周边始终投以重要战略关注,将印太地区视为未来最重要的地区[9],其遏制和威慑中国的意图越发明显。

  综上所述,复杂的地理特性、激烈的国际竞争,叠加不断增加的地缘政治风险,共同导致中国周边海洋环境的安全隐患不可小觑,也使得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五、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框架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以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为基本原则。中央层面,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相继出台包括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017年、2021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以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章论述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明确本土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导向,强化城市定位,不断拓宽海洋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确定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并明确不同示范区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结合各地政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任务,如下图所示:

  六、结 语

  要理解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逻辑,必须在历史发展脉络下,结合现实需求,并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在新时代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出新质生产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传统产业的升级,更需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跨领域的融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和竞争格局。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更关系到生态保护与社会福祉的和谐统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环境挑战和安全风险,是实现持久繁荣的重要支撑。最终,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与智慧,推动形成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有望在全球海洋经济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注释:

  [1]傅梦孜,刘兰芬:全球海洋经济评估与未来发展趋势,https://aoc.ouc.edu.cn/2023/0324/c9821a427596/pagem.htm;

  [2]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年全球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白皮书;

  [3]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年全球海洋产业及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白皮书;

  [4]TRADING ECONOMICS:https://zh.tradingeconomics.com/china/balance-of-trade,最后浏览日2024年10月8日;

  [5]海关总署:http://gdfs.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302425/5982208/index.html,最后浏览日2024年10月8日;

  [6]央视网:数据透视我国海上货物贸易之路,“中国船”乘风破浪稳健前行,https://news.cctv.com/2024/08/15/ARTIuCQgnkph4oR3ZvRHTJqk240815.shtml#:~:text=%E5%A4%AE%E8%A7%86%E7%BD%91%20|%202024,最后浏览日2024年10月8日;

  [7]杨力:《中国周边海洋问题:本质、构成与应对思路》,https://aoc.ouc.edu.cn/;

  [8]“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智库平台:《2023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2022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2021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

  [9]THE DEPARMENT OF DEFENSE: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