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虽具有便利与节约优势,但存在合同不明、诈骗风险、信息保护弱等多重法律隐患。参与各方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行为边界,在享受经济实惠的同时,规避法律风险。
下班回到家后,打开美团APP的拼好饭小程序,点一份14.9元的米线套餐;和邻居一起拼着买生活用品、和朋友拼单购买健身房次卡……这是住在北京市丰台区的邹琪(化名)的生活日常。
在邹琪看来,通过拼单的方式,用有限的金钱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是当代不少年轻人的消费观。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年轻人在分享自己的“拼经济”。
万物皆可拼
邹琪此前在生活中发现,在网购平台上,买多件同款商品的价格要比单件的价格划算得多,而且很多水果礼盒、海鲜礼盒的价格都很贵,但是礼盒内的具体商品商家不单卖,自己购买整盒又吃不完,于是她经常在微信群里和邻居们一起拼购,大家平摊费用,能省下不少钱。
由于工作原因,邹琪今年春节没有回老家,在除夕当晚,她和朋友们一起拼了一顿年夜饭,“我叫上几个没回家的朋友,朋友又带了朋友,就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带了一些食物,大家拼了一个团圆饭”。
实际上,不仅是年夜饭,春节期间,在外过年的年轻人,还会拼单买年货、拼单出去玩,可以说“吃逛玩”一条龙。
邹琪通过拼单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尝过拼单甜头的她正打算五一假期寻找志同道合的“拼友”一起旅游。
网友江小仙成立拼单群有近一年时间了,拼成了很多童装。“拼的时候估计是多巴胺的作用,特别兴奋,就像打游戏过关一样,每次差一两件的时候就特别期待特别想成功,这个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远超出获得的一点辛苦费。”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选款、促成、打包,这些工作真的费时间费体力。但是看到姐妹们给我的反馈说很好,就觉得很值。”
“拼经济”不仅出现在年轻人的消费中。面对长辈的催婚,一种被称为“拼婚”的婚姻模式悄然兴起。
2023年,在上海的一个相亲角,一名男子寻求“拼婚”对象。他举的牌子上写明了他的拼婚要求:男方出彩礼18.8万,房一套,车一辆,月收入1万以上,无负债。女方出嫁妆18.8万,房一套,车一辆,月收入1万以上,无负债。孩子冠名权,双子结构。孩子一个随男方姓一个随女方姓。婚后生活,双方一起赚钱养家,一起做家务,一起抚养孩子,赡养老人。
还有一些在城市中想尽快拥有房产的年轻人,想出了跟朋友或同学拼单买房的主意。
火爆的拼单还蔓延到了“非实物行为”上。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拼好抱”的帖子。据了解,“拼好抱”其实就是在网络平台寻找“拥抱搭子”,一般多存在于女性群体,她们会在帖子中提出身高要求、身材要求等,而符合条件的男性一般被称为“男妈妈”。也有不少男性在平台上发帖子展示自身条件以寻求“搭子”。
“拼好抱”的价格并不高,有的帖子中表示5元钱可以抱10分钟,也有付费20元即可拥抱15分钟。
此外,还有一些网友在体验过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经历。在热门帖子下,有网友发布自己的照片“招商”,也有网友“在线报名”。
存在安全隐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新金融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常务副主任陈燕红表示,拼单行为通常表现为通过临时协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减少个人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实用与社交互动等目标。该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她认为,年轻人拼单行为的兴起,源于现实经济环境、消费理念更新、技术支持以及社交文化影响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部分年轻人面临较高的生活成本和较大的经济压力,而‘拼经济’作为降低个体消费成本的方式,可以帮助其实现开支控制;其次,年轻一代对‘共享’‘合作’的接受程度较高,拼单、合伙等灵活的消费方式更符合其对便利性与社交性的双重需求;再次,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拼经济’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交流空间;最后,文化认同与社群影响也是‘拼经济’传播的动因之一。”陈燕红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尽管拼单有诸多好处,但也有很大的风险,拼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陈燕红补充道,由于拼单行为多发生在社交平台、临时群组等非正式场景中,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参与方式缺乏统一规范,因此,在实践中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风险与争议:首先,合同关系不明可能导致权利义务界限模糊,增加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一些拼单场景中,参与者之间往往仅通过口头协商、微信群约定达成合作,而未签署正式书面协议;其次,在拼房、拼车、拼婚等需要身份认证或行为记录的场景中,涉及收集身份证号、人脸图像、定位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若处理不当,可能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最后,部分拼单行为在缺乏监管和担保机制等情形下,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刑事犯罪的风险。
“拼单行为中逐渐演变出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部分已超越单纯消费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合伙属性。”陈燕红直言,“拼经济”虽具有便利与节约优势,但存在合同不明、诈骗风险、信息保护弱等多重法律隐患。参与各方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行为边界,在享受经济实惠的同时,规避法律风险。
经济与安全之间找平衡
由于许多拼单行为具有自发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其法律关系相对松散,若缺乏风险防范,可能引发不利后果。因此,在实践中,陈燕红建议可从四个方面努力寻求经济实惠与安全可控之间的平衡:其一,尽可能明确合作规则。即便是金额不大的拼饭、拼车等临时合作,也建议通过转账备注、聊天记录等方式对支付安排、退出方式等进行基本确认,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有所依据。其二,选择相对规范的平台或渠道,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欺诈风险;其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需注意合法边界。拼房、拼婚等场景可能涉及身份证号、人脸识别、定位等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此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因此,拼单参与者自身应保持风险意识,尽量避免通过非官方渠道提供此类信息,必要时可要求明确说明用途及保存方式;其四,对于涉及长期财产绑定的拼房、拼婚等合作行为,设立书面协议并不意味着形式主义,而是为将来可能的退出、分配等问题提供处理依据。
“现在的拼单行为很普遍,小程序甚至一个群就可以进行拼单,但是光靠群主是不行的。”朱巍建议,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或组织,收集好拼单人的具体个人信息,提供安全保障义务,比如,基本的实名认证、建立黑名单,禁止出现过不礼貌行为、侵害过他人权利的拼单参与者再次拼单。
“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意味着需要更强的风险识别和规范意识。”陈燕红表示,在实践中,一些带有实名认证、用户评价系统、客服支持机制的平台相对更具可控性,参与者可以更安全的可结合拼单金额、合作对象陌生程度等因素作出选择。
陈燕红提醒,在拼单行为中一旦发生争议、遭遇损失或人身权益受侵害,参与者应根据具体情形依法维权。证据保留是维权的前提。实践中,拼单参与者应在事前、事中保留包括出资安排、履约内容、退款请求等关键过程的记录,以便在发生争议时具备基本举证能力,避免陷入“无据可查”的被动境地。
“明确纠纷性质,选择适当的法律路径。”陈燕红说,若争议属于典型的民事合同纠纷,例如,拼单失败后的退款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履约瑕疵等,可依照民法典合同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主张违约责任、损害赔偿等。维权方式包括与对方协商、通过平台投诉渠道维权、向消费者协会及市场监督部门请求帮助、或提起民事诉讼。
“若存在组织者伪造平台、设置虚假拼单、技术操控提现失败等情形,建议当事人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配合调查取证,依法启动刑事追责程序。”陈燕红说。
来源:法治周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