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意味着要有拥抱变化的勇气和敢于破局的决心。
正如中国博士后制度“从0到1”卅九载,探索出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之路。
1985年7月,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中国博士后制度破土而出,国务院下发《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同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委员会成立,首批102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科学院陆续建立。
39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群体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约34万人,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338个,设站单位涵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
近一年多来,中国博士后制度建设再一次实现新的突破,“从0到1”又有了新的诠释——
2023年2月,广东省两家律师事务所——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填补了律所无“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空白;2024年3月,国信信扬律师事务所成为广东省第三家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律所;2024年7月,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三家律所正式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授牌,成为2024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
2024年9月、10月期间,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大成广州、广信君达、德和衡(上海)律师所三家律所,了解他们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培养高层次法治创新人才、研究攻关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复杂疑难法律问题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实践。三家律所主任及实践导师谈到博士后新力量的培养实践,也谈到了共同的感受——在律所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将成为中国法律服务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律师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律师群体将成为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三家律所的领航启程、逐梦出发,为接下来进一步推动律师事务所建设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德和衡上海:目标明确 课题招标
2024年7月26日,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与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一起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授牌,成为上海市首批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三家律师事务所之一。
推荐阅读:上海首例!在律所也能读法学博士后?浦东三家律所率先挂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律新观察
2024年10月10日,“新时代下集成电路产业法律课题研讨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揭牌暨导师聘用仪式”在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隆重举行。
推荐阅读:
德和衡(上海)律师所成功入驻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全球贸易和资本市场法律研究新视角
新时代下集成电路产业前沿法律课题研讨会——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揭牌暨导师聘用仪式圆满举办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德和衡(上海)律师所”)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以商事法律服务为核心的国际化律师事务所,位于陆家嘴金融圈顶级办公楼——上海中心大厦28层。德和衡(上海)律师所目前拥有近300名具有国内外知名院校教育背景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专业律师,在资本市场、金融、金融+、公司法、房地产和建设工程、刑事和争议解决等业务领域组建了专业法律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法律服务。
近日,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团队与德和衡(上海)律师所主任金耀就律所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金耀,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上海所主任。致力于金融、进出口合规等领域的法律研究,为众多大型国企、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包括常年法律顾问、专项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办理过数十起重大、疑难诉讼案件,其中包括大型国企股权纠纷、涉税行政处罚、走私犯罪案件辩护等,其服务的客户包括嘉能可、麦格纳、帝人、张江集团、英特耐、国民油井华高、安森美、贝因美、中核集团、中交建和中科院(上海)等众多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
律新社:2024年7月26日,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和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一起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授牌,成为上海市首批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三家律师事务所。8月7日,德和衡(上海)律师所发布招募公告,向海内外公开招募优秀的法学博士生,开展博士后课题研究,请问目前进展如何?
金耀:作为首批专注于人文科学研究并成功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律师事务所,德和衡(上海)律师所的加入,不仅增加了基地的法学学科布局,也彰显了浦东新区对于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创新创业发展及高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入驻基地后,德和衡(上海)律师所也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国际前瞻性研究课题和优厚的科研实力,向国内外著名大学同时开展招募工作,积极吸引并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复合型法律人才,为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做好人才储备。
目前律所已经发布博士后招募公告,首次立项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有两个:一是集成电路行业全球贸易合规政策与实现路径研究,二是境内集成电路企业资本运作现状及策略研究。为发挥科研流动站、律所和创新实践基地的联合优势,根据律所立项课题,我们已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张江集团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准备联合培养兼职研发型法学博士后。现在已经有应届及往届博士生前来应聘该职位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来应聘的博士生不在科研流动站工作,不能满足兼职联合培养模式的要求,所以博士后具体人选仍在考察中。
律新社:德和衡(上海)律师所这次申报的两个课题都与集成电路有关,请问这是出于何种考量?
金耀:这次德和衡(上海)律师所申报的两个课题,都是围绕上海先导产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集成电路业的法律前沿问题来申报的。我们申报这两个课题,综合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所谓“天时”:2021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强调要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此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能级,推动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立足上海、志在成为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德和衡(上海)律师所肯定要服务国家的大战略,跟着国家的战略走。所谓“地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这里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德和衡(上海)律师所也正好落户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及里面的很多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及潜在客户。所谓“人和”:德和衡(上海)律师所拥有11名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业律师,占律师总数的3.67%;德和衡在上海分所也设立了半导体与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分院,分院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江集团、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组成专家、教授导师团队, 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德和衡(上海)律师所可以为法学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科研经费等软硬件科研条件,保障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推进。
律新社:目前有没有达成基本合作意向的博士后人选?下一步的培养计划如何安排?
金耀:我们在招募公告中明确要求招聘兼职博士后,招录的博士要在科研流动站工作,然后再到我们律所做兼职博士后研究,律所与高校一起来联合培养。
有些应届博士投简历来应聘,但其本身不在科研流动站工作,那就没有办法联合培养。为了扩大招募人才的范围,第一批博士后我们选择的是兼职博士后的形式。当然,如果有愿意全职进律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我们也欢迎。
集成电路行业全球贸易合规研究是一个新兴课题,这个课题研究成功后,非常有应用价值,在国内或者说在全球都将是领先的,将助力整个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这个课题的主导者如果以后想做律师的话,将会成为一名大律师。所以,德和衡(上海)律师所对这个课题非常重视,我们要求集合整个律所的力量,不光是德和衡(上海)律师所的力量,还有整个德和衡体系的力量来做。
同时,在德和衡(上海)律师所内部,我们把整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的培养管理架构全部搭建好了。律所进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生事物,我们也在学习摸索。前期,我们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服务中心有过密切交流,同时也到相应的其他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包括其他入驻的企业,去走访学习他们的培养经验。
从律所的管理架构来说,我们首先成立了一个由8人组成的团队一起运作,把博士后联合培养的管理工作放在律所的人事部。我们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颁发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制定了配套的律所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初稿。客观来说,一方面我们还要参考学习其他企业做得比较好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等博士后来了听听他的想法。因为是第一次,我们非常重视,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定稿可能还要稍后、要谨慎,我们还是在学习中。
博士后人才进入基地后,我们可以为兼职博士后提供计时工资及补贴、福利待遇、丰富的学术文化及实务交流机会。
律新社:德和衡(上海)律师所是如何与高校联动培养博士后的?和高校传统的培养方式相比,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培养有什么创新和优势?
金耀:首先,我们有非常强的合作意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服务中心是指导主管单位,我们积极向他们请示汇报如何在律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培养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申请课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另外,我们积极与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联系,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江集团、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紧密联系、密切合作,一起研究联合培养方案。
至于如何与高校联动,对于律所来说,我们主要是给法学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科研经费,以及创造更好的软硬件科研条件。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在全国总所设置有德和衡研究院,下设不同分院,分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区性分院,比如德和衡研究院上海分院。地区性分院更多是针对上海办公室的研究课题。上海分院现在最大的工作任务就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我们承担了他们的立法调研课题。基层立法联系点原来更多地是放在政府机关、行业组织、地方人大,现在向律所开放,我们是比较早的,德和衡(上海)律师所是最早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三家律所之一。
还有一种分院是专业研究院。比如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设置了半导体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分院,具体运作放在德和衡(上海)律师所。
所以,真正能体现我们优势或者说体现联动培养特点的地方,就是通过德和衡的研究院,将相关产业的“产、学、研、用”等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结合到一起,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这也是我们采取联合培养的原因。
律新社: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于吸引高端法律人才、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金耀:首先是有利于吸引高端法律人才。这次德和衡(上海)律师所就是围绕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集成电路行业的法律前沿问题来申报法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我们申报的课题包括全球贸易合规和资本市场运作。
众所周知,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有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全球贸易合规其实需要大量的、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储备,特别是高端法律人才。我们研究的集成电路行业全球贸易合规、资本市场运作这两个课题都是当前的法律前沿问题,涵盖涉外法律领域,我们希望招募到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法学博士,将其在欧美所学的法学思想、学术背景跟中国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度的研究,更有利于产学研融合发展。我们觉得这个过程对于引进高端的法律人才非常有帮助。
其次是有利于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今年年初,上海市发布了《发挥城市功能优势 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 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提出要围绕服务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进一步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提升专业法律服务能级,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要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最核心的是服务,是服务于客户。有了面向国际产业前沿的一流课题,自然而然就会吸引高端人才加盟研究。有了高端的研究人才,以及我们围绕产学研组建的专家导师团队,一起对境外的法律进行研究,同时跟国外的律师进行交流,自然而然就能推动我们律所成为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
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0”的突破,是“1”的新生。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破局,标志着中国法律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律师人才机制建设正开启新的纪元,一个更深刻的人才培养网络正在形成。
来源:律新V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