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视点

李娟芳、刘雪莹:社会资本投资中医医疗机构的风险及防范

2025-03-3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加强,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展现了一定的效果,使得社会对中医药的信任和需求增加,再加上近年来中医药政策持续利好,中医大健康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可期性和抗周期特性,不仅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增设中医药服务项目,其他行业如药店零售、医美、互联网等积极投资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贺信中提到的那样,“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医疗行业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投资热潮。

  一、受社会资本青睐的中医医疗机构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及相关法规,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其分类如下: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2531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其中:中医类医院6175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86317个, 中医类研究机构39个。与上年比较,中医类医院增加313 个,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增加11900个。由此可见增幅较大的是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

  相比较中医医院而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更受投资人青睐,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特别是对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政策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中医领域的门槛。

  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要求促进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和门诊部(中医馆、国医堂)等机构做大做强,实现跨省市连锁经营。

  2017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生效,再次明确开设中医诊所,只要向相关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就可以开展执业活动。

  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中医领域的门槛,同时更是为社会办中医诊所和政府办中医诊所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第二、投资规模小和回报周期短。相比于中医医院,中医诊所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回报周期较短,风险相对较低,这使得社会资本更倾向于投资中医诊所。

  相比较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的设立门槛较低也较为灵活。

  中医诊所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中医药治疗率100%,这类中医诊所不得提供西医西药服务,不得开展存在不可控的医疗安全隐患和风险的技术,如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等。

  中医(综合)诊所是指以提供中医药门诊诊断和治疗为主的诊所,中医药治疗率不低于85%。诊疗科目可为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民族医学科。开办中医(综合)诊所的建筑面积要求不少于40平方米。

  中医门诊部是指以提供中医药门诊诊断和治疗为主的门诊部,中医药治疗率不得低于85%。至少设有三个中医临床科室以及药房、化验室、处置室等与门诊部功能相适应的医技科室。开办中医门诊部要求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此外,中医服务相对西医而言,属于轻资产模式,不需要过多的医疗设备投入,这降低了初始投资成本,使得社会资本更愿意投资。中医诊所相对于中医医院来说,更加灵活,易于管理和扩展。连锁经营的中医诊所可以快速复制成功的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发展。

  第三、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的预防和康复服务需求增加。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这些理论不仅指导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许多家庭都有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的习惯,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同时,中医注重预防和养生,提倡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生活方式来维护健康,随着居民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增长,中医诊所能够提供更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二、社会资本投资中医馆的风险

  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诊所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及监管风险

  (1)政策与法规变动风险:中医药服务领域与国家中医药政策紧密相连,任何政策上的调整都可能引发行业内的连锁反应。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是一个显著的风险点,可能导致中医馆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行政审批手续风险:在中医诊所、中医馆方面可能存在未经备案即开业的问题,提供虚假材料备案、招聘没有相应资格的医生或药师等行为,这些行为会增加诊所受到行政处罚的风险。

  (3)各地政策执行差异风险:尽管国家层面有统一的中医药政策指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政府可能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这种执行力度和方式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中医馆在跨地区经营时面临不同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待遇,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和运营风险。

  (4)监管力度加强风险:随着中医药行业的日益发展,监管部门对于中医馆的监管力度也在逐步加强。这主要体现在对服务质量、药品安全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上。中医馆为了符合这些日益严格的监管标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医馆的运营成本和经营压力

  (二)业务经营风险

  (1)违规经营带来的风险:社会资本投资中医馆时,需要关注中医馆是否存在资质手续不合规的问题,比如多点执业备案登记不完全、相关许可证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医馆主体资格的合法性。除机构资质外,相关医护人员因公具备资质,有中医药类相关专业背景,或者接受过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2)不当宣传带来的风险: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宣传治疗作用,不得以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健康咨询等为名或假借中医药理论和术语开展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牟取不正当利益,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

  (3)经营条件违规的风险: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应当配备与所提供的服务项目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括必要的急救设备,并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符合环保、消防的相关规定。

  (4)信息安全管理风险: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应加强对服务对象相关健康信息的管理,保护服务对象的信息安全。

  (5)诉讼纠纷风险:包括劳动纠纷、医患纠纷以及控股股东或主要股东之间股权纠纷,这些纠纷可能对中医诊所的运营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如已出质的股权违规转让,合作协议中权利义务不对等、保险覆盖不全面等都可能导致经济损失。

  (三)商业模式不合理风险

  传统的中医馆多为“医生驱动型医馆”,不论是个体模式还是连锁经营模式均是以“医生”为核心的诊疗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基本为“医生+技术+患者”,传统的诊疗模式过度依赖医生,因为医生自带技术,同时还能带来患者流量。

  中医诊所的传统经营模式通常有以下弊端:

  1. 盈利模式单一:目前大部分传统中医馆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医生开处方,中医医生是集诊疗、疗效、口碑、产业链、客户服务等于一身的角色,这种模式对医生的依赖程度很大,好的医生,特别是名中医都是稀缺资源,截至目前被评为国医大师的人员不过百人,过度依赖医生的模式无法驱动医生,导致中医馆的核心竞争力变成争夺名医的竞争力,争夺稀缺资源的成本导致中医馆连年亏损。其结果之一就是名医带来了流量,但未带来利润。

  2. 技术和服务难以标准化:传统诊疗模式过度依赖医生,而医生可定点执业诊所有数量限制,此外每个医生擅长领域和经验不统一,单纯依赖医生开处方的诊疗模式限制了中医诊所规模化和连锁化的发展。

  3. 缺少市场化运营的管理人员:根据现行的医疗政策的法规,中医诊所的负责人必须是具有资质的医师,很多中医诊所也成了医生经营的“个体户”模式,即使是社会资本投资的中医馆其招聘的管理人员是请在公立医院任职或者退休的院长、主任来做运营管理,其经营结果可能带来了利润,但带偏了医馆的生存发展模式,使得社会资本投资的中医诊所在短时间内无法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社会资本投资的中医诊所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医生驱动”的诊疗为主的发展模式,培养出既了解中医行业又能跨界融合的经营管理人员。

  中医诊所如不能打破“医生驱动型、全流程管理”的模式,必然形成内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盈利薄的局面,无法建立起中医馆的核心竞争力。

  三、社会资本投资中医馆的风险应对

  (一)就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政策监管风险以及业务中的法律风险而言,只要经营者加强法律意识,将合法合规经营的警钟长鸣,绝大部分风险都可以避免。

  (二)作为社会资本投资中医馆时最大的风险是中医诊所的商业模式不合理,只有将医生驱动型的个体户经营模式变更为市场化的公司经营模式,中医诊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中医诊所若想做大做强,除依赖资本的投入外,还应结合各自的优势切实考虑是做“大而全”还是“专而小”的模式,是否有能力将中医馆、养生馆、健康管理、中医课堂、膳食、中药茶饮等全领域布局,从目前中医馆和养生馆的设计布局、环境体验等,难以在一个门店包罗万象,大而全的投资能否短期回收需要经营者认真考量。

  在走“专而小”的路线时,除传统细分专科外,也可以考虑挖掘创新一些特色项目,通过中医按摩、推拿、针灸增设一些特色服务,如青少年视力预防保健、高压力群体的治郁疗养、妇女美颜保养等特色项目。专业特色项目容易标准化并可以带动特色产品的销售。

  2. 适当引入股权激励模式,将医生驱动模式变为激励医生模式。连锁中医诊所第一股的“固生堂”便采取了“医生合伙人”的模式。除靠名老中医引流外,中医诊所要培养自己的中青年医生,培养和自己诊所有共同理念和共同价值观的骨干医生。

  3. 引入职业的经理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医护人员专心于医术和治病疗效,管理人员专注于诊所上层股权架构的搭建、诊所的产业布局、营销渠道,诊后服务跟踪以及在中医中药的产业链上深耕和拓展,逐步形成“医术+管理+产品”“医术+管理+产品+供应链”或结合AI技术等开展互联网诊疗等多元化的模式。

  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诊所除看到宏观政策的利好外,更应该注意中医行业的特性以及微观层面的经营管理。把握好商业模式才可能让投出去的钱生钱,在推动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发展的同时实现投资价值。